武汉汉江两岸整体规划设计 | CallisonRTKL
阅读:5119 2022-10-12

# 城市更新系列 #

武汉汉江两岸整体规划设计

汉江三部曲


城市更新是研究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当前我国的城市更新已从粗放的拆旧建新进入了细腻的有机更新的阶段。


武汉汉江两岸整体规划这一项目给我们这一机会,在如此庞杂的城市更新工作中,迈出最踏实也最容易操作的第一步。以“梳理城市连接(打通城市血脉)”为切入点,针对每段各自的病症,提出相应的城市更新策略。最终,以“汉江三部曲——三湾协奏,三环缝合,十核活力”为蓝图画卷。希望武汉这座城市,能通过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的融合,再造城市空间;通过历史文脉的新传承新体验,再造城市活力;通过存量用地的盘活,再造城市价值;通过新的开发理念和经营模式,再造城市品质。

1894年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图片来自网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是唐时的武汉;“近代工业发源地”是明清的武汉;“新中国工业基地”是近代的武汉。


如今的武汉,一座深植工业城市基因的城市,正在经历着产业的转型与创新;如今的武汉,正在走新型产业经济城市的必经之路...


武汉的城市变迁,产业迭代已使得大片的工业区正在经历保留、保护、转型、转性的不同阶段,大量的工业用地开启了腾退、转型升级的功能优化进程。目前,武汉已日趋成型的功能新格局,导致已有的城市中心区、老工业区和杂乱的居住区迫切需要改造提升。在这一背景下,2020年底,应武汉万科的邀请,CRTKL加入了武汉市自规局组织的“汉江两岸整体规划”项目的编制工作中,与武汉市规划院共同完成这一重要的城市更新项目。


虽一江两隔却本是一家

应整体统筹,分段论证,精准干预

汉江,蜿蜒秀美,自古以来的“黄金水道”,江面上曾千舟竞发、百舸争流;


汉江,在武汉的产业变迁进程中一直承担着重要角色,从一百多年前的张之洞汉阳铁厂到太平洋肥皂厂,福新面粉厂,宗关水厂再到近现代的古田工业区,黄金口工业区,可誉为“一部流动的工业城市奋斗史”。


武汉三镇中的汉口与汉阳被汉江一江两隔。且三镇分政,各司其职。如今,北汉口以自明清以来商客聚集的汉口码头为初起,发展成以汉正街商贸中心,宗关TOD枢纽中心,汉江湾副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工商市镇。南汉阳以1891年张之洞督办的汉阳铁厂为发源地,发展成以龟北琴台国际交流中心,汉阳1890创意中心,黄金口创新孵化园为代表的新型产业文化重镇。随着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汉江已与汉口,汉阳融为一体,又再次回到1800年前的“汉口汉阳本是一家”的城市格局。


于是,我们在项目起初便认为两岸应视为整体进行统一研判,并将“整体统筹,分段论证,精准干预”作为工作方法贯穿项目始终。

城市更新如同 “新陈代谢”

首为打通“城市血脉”


“城市可被看作一个向其各个部分输送能量的流动网络……我可以想象一个大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每个细胞都由细胞核和原生质组成,这些细胞结合成团,构成特定的器官,就像城镇一样。”


——《THE HEART OF OUR CITIES》

维克多.格伦(VICTOR GRUEN)


如果把城市比喻成能自我修复的生命体,那么汉江两岸如同左膀右臂,各自生长,急需协作却无法顺畅相连。这次的城市更新让我们有机会针灸城市,对症下药,促进身体进行一场积极的“新陈代谢”。


我们认为,首先只有让城市的血脉畅通才能产生有力的脉搏,城市才能良性的循环和健康的生长。昼夜循环的交通系统毋庸置疑视为城市主动脉,我们以现有城市道路为切入点,将原来以交通为导向的道路重新梳理,定义成为缝合两岸的人文环、绿色环、产业环。尝试从营造人文场景,提升开放空间环境,加强两岸功能对话,三个角度出发塑造三环。

三湾三环

01/ 科创智贸环:

科创,智造,商贸的闭环,

实现两岸三区产业协同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城市的产业布局规划喜好大板块的开发,动辄十几、几十平方公里,或者在一个城市里把产业区与城区分开建设。这两种模式都给城市留下了后遗症。前者十几年、二十几年辛辛苦苦也只开发了一部分,而且功能单一、缺乏活力和人气;后者造成城市功能的两张皮,把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人为分割开来,使之不能互为促进补充,而且还造成了交通拥挤、资源浪费、生活不便。


位于创新生态湾北岸的古田工业区属于前者模式,南岸的黄金口都市工业园属于后者模式。古田工业区自2008起历经8年的工业土地腾退,于2018年重新规划定位。未来以科创总部基地为主导,并有大量的电子商务、商贸服务和高端生活服务这类新功能业态。这些星罗棋布的城市新功能势必会带动西侧的汉江湾商贸门户以及辐射对岸的黄金口都市产业园。


于是,我们梳理了从解放大道至古田一路以及滨水生态景观廊道的科创智贸环。旨在建立跨江的产业协作,建立研发-中试-制造-展示的产业链。通过这13公里长的产业协作环将产业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行最优的配置和利用,将南北两岸原来影响城市发展的工业区变成活力源和动力源,给原来功能单一的汉江湾片区带来生机和活力。

三湾三环

02/ 绿色宜居环:

缝合两岸的绿色项链


在2000年以前,工业城市的建设一直是“重生产,轻生活;先生产,后生活”。那个时期遗存下来的老旧工业基地若想转型快速见效,首先对环境上进行改善是人们最直接,最直观,最切身能感受到的改变。曾经以家装建材产业为优先建设的枢纽生活湾片区,错综复杂的交通构架已日久成型(京广铁路,城市二环高架,轨道1号线),导致了区域内地块割裂极其严重。高校、研究机构、商业中心、社区均成为缺乏联系的城市孤岛。


为了打破孤岛之间的空间壁垒,我们精准的选择出产业腾地建绿的潜力地块3处和未来的城市节点2个。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一条连接这5个地块的绿色宜居环。这条包含多种行进路径的绿色宜居环如同一条缝合两岸的绿色项链,未来会呈现出10公里的绿色街道,两条过江慢行景观桥,以及结合TOD开发的空中交往平台。这条绿色项链既打通了两岸慢行脉络,成为沿江开放空间亮点。又促进了两岸公共资源的共享,建立知识人群、研究人员、市民三者间的绿色互联。

三湾三环

03/ 魅力人文环:

两岸功能互补共融


正如本文前页提及的那样,城市的运转方式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有生命的有机体。那么,城市内各种各样的活动功能如同城市的“脉搏”。有缤纷活力的商业脉搏,有艺术温度的人文脉搏,有亲切宜人的社区脉搏,有绿意盎然的自然脉搏。只有这些各自跳动的脉搏交互联动,才能形成生机盎然的城市生命体。


中央活力湾片区位于两江交汇处,已是武汉城市脉搏强有力的区域。北岸已有汉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未来的商务商贸中心。南岸已有大型文化场所琴台大剧院以及山-湖人文景观月湖龟山。为了加强两岸脉搏之间的强联动,我们梳理出一条12公里的魅力人文环,串联两岸的商业文化场所空间。未来我们希望在这片区域内看到无边界和零距离的城市功能交融,在商业休闲活动进入文化空间的同时,文化活动也进入消费空间。这种双向渗透既能让文化活动回归城市生活,促进了文化空间的生活化和经济化,又能推动更多类型的城市空间融合,形成共生共荣的城市生命体。

结语


武汉百年的历史演变城市变迁,每个时代在汉江两岸区域都留下了某种对社会而言具有意义的痕迹。未来,“汉江三部曲”也定会在历史长卷中增添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Author Bio

本文作者

翟雪 Xue Zhai

高级副总监

Senior Associate


业主单位:武汉万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CRTKL: 陳敬堯、魏力、翟雪、周致纬、刘翔、张丽莲、李毅、马慧慧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董菲、 闵雷、 熊贝妮、 宋国栋、 吴聪、 陆成杰、 朱穗凡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