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师刘家琨荣获202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阅读:3170 2025-03-04

ARCHINA建筑中国2025年3月4日上海讯,北京时间今日晚间,普利兹克奖官网正式宣布,2025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中国成都建筑师刘家琨。这是继王澍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的第54位得主。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旨在表彰通过建筑艺术对人类和环境做出卓越贡献的建筑师。

1c950a7b02087bf457f364eeb1822a2311dfcf7e.jpeg@f_auto.jpg

刘家琨:扎根本土的“文人建筑师”


刘家琨1956年生于成都,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1999年创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他始终坚守成都,拒绝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聚集,以“在地性”和“人文关怀”为核心,探索建筑与社区、历史、自然的共生关系。


评委会在颁奖辞中高度评价其作品“以深刻的连贯性和稳定的素质,摆脱美学或风格的束缚,立足当下,因地制宜地建构新世界的日常生活场景”。评委会主席、2016年普奖得主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指出:“刘家琨整合城市生活的多元功能,在密度与开放性间找到平衡,为快速城市化提供了富有影响力的解决方案。”


代表作品: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社区精神

刘家琨的三十余项作品涵盖文化、教育、城市更新等领域,代表作包括:

西村大院(成都,2015年):以五层环形结构覆盖整个街区,打破传统高层建筑的封闭性,设计开放坡道和公共活动空间,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核心载体。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成都,2002年):仿照传统园林布局,平衡水体与石材,将佛教文物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胡慧姗纪念馆(成都,2009年):以水泥构筑的救灾帐篷形态,纪念汶川地震中遇难的15岁少女,传递集体哀思与社会关怀。

再生砖计划:利用汶川地震废墟材料,结合麦秆纤维和水泥制成环保建材,应用于多个项目,体现可持续理念。


设计哲学:常识与智慧的力量

刘家琨倡导“低技策略”,注重本地材料与传统工艺,强调建筑的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他认为,“建筑应揭示地方的内在品质,塑造社区意识与人文精神”。其作品常保留材料的原始纹理与“不完美”,如倒置砖块允许植物生长、保留场地原有树木等,展现时间与自然的共生。


跨界与人文:从文学到建筑的叙事性

刘家琨早年从事文学创作,出版《明月构想》《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等著作。他坦言:“建筑与小说都需虚构一个完整的世界,追求叙事性与诗意。”这种跨界思维使其作品兼具文学隐喻与空间张力。


社会价值与全球启示

刘家琨的建筑实践回应了城市化、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他通过整合公共空间、复兴传统工艺、推动社区参与,为发展中国家探索了一条兼顾文化认同与现代需求的路径。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评价:“他的建筑以智慧联结历史、材料与自然,升华了人类精神。”


2025年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将于5月举行,届时刘家琨将正式接受这一建筑界最高荣誉。他的获奖不仅是中国建筑界的里程碑,更为全球建筑师提供了以本土智慧应对时代挑战的典范。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他是第46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 是日本第8位获得该奖项的建筑师。
2019-03-07ARCHINA 普利兹克建筑奖 矶崎新  阅读:4506
庆给人的感觉很独特,这个城市既能看到过去,也能看到未来,既有传统的沿袭,又有超现实的突破。
2008-01-04ARCHINA 建筑评论 刘家琨 建筑师  阅读:3965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