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阅读:2283 2024-01-05


西北侧整体外观  李季 / 摄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距京杭大运河约800米,总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6.2万平方米,地下3.77万平方米),是一座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与邻近的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并称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

大运河与通州城,在北京的建城和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从2018年初的国际方案征集到2023年底竣工投用,五年多来,设计团队深入研究大运河与北京城的历史文化渊源、北京城市副中心空间格局与通州地域特点、现代公共文化建筑发展趋势等重大课题,力求营造“运河进大厅,桅杆拉巨蓬,河边小街巷,京味文化兴”的自然与人文辉映的公共文化场所,将历史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融古引今,在千年运河之畔扬起民族文化之帆。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鸟瞰  
图源:央视新闻

崔愷院士手稿
左:2018年3月方案征集阶段
右:方案深化、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

01
整体规划

从北京中心城区向东望去,大运河南岸的城市绿心分外醒目,三大文化建筑在城市绿心宜人的绿色背景下,围绕建设中的“绿心之眼”地铁换乘站呈C形半包围布局,随地势起伏铺展开来。步行所及范围,涵盖了公交车站、地铁换乘站和共享自行车站,便捷地连接各处,将数百年漕运所带来的城市繁荣和其承载的极大的交通便利性续到了今天。

俗话说“先有大运河,再有北京城”,三大文化建筑整体规划以运河文化为基石,结合历史考证,用景观水系意向性地恢复清代中前期运河故道遗迹,使“运河之水”蜿蜒流入城市绿心,串联三个建筑。博物馆位于三大建筑的最南端,又名“运河之舟”,被景观水系自然划分为共享大厅和展陈大楼(主楼)两部分,共享大厅如同运河上的大木船,展陈大楼则像五片高高扬起的洁白风帆,两者之间独特的“水街”设计更是极具开放性,为走进“运河之舟”的公众展开一幅生动立体、繁荣浪漫的运河文化长卷。古运河上一则则关于“船、帆、水”的故事,在这里被娓娓道来,显得沉静而舒展,含蓄且包容。

清乾隆年间《潞河督运图》局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建筑形体生成  AREP / 绘

总平面图

西立面,左侧为共享大厅,右侧为展陈大楼    李季 / 摄

02
水街蜿蜒,
创设码头情境

“舟楫千里,汇聚成城”,景观水系在博物馆共享大厅和展陈大楼之间穿流而过,形成一条长约270米、宽约20米的休闲水街,它既是永不落幕的室外展场,又可在闭馆后成为向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

水街之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打造的3艘巨型铜船陈列其中,船闸、门楼、雨篷、招幌、灯杆、货箱……精心布置的空间尺度与水景小品,在巨帆天棚掩映之下,将老北京韵味与运河文化融为一体,颇具场景感和代入感,将观众和市民迅速带入漕运码头的文化情境之中。

水街两侧,共享大厅和展陈大楼相互映衬,动静交替,步移景异,光影流转,随观者而动,仿佛两位历经风雨的古人依河畔相望,静观千年后的参观者游历其间。人们既可在水街徜徉,又可驻足于亲水平台,还可在水街两侧的运河书屋、文创商店、咖啡厅等特色空间小憩,体验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生活。

水街  佰墨建筑摄影 / 摄

水街  李季 / 摄

一层平面图

03
分解体量,
利于多元使用

在文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博物馆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与复合。如今,博物馆除了办展览,还可以举行外事接待、学术讲座、电影首映、企业年会、时装发布等许多活动,博物馆成为新型社会生活、文化事件的载体,成为“城市公共文化会客厅”。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设计顺应了博物馆功能的复合化发展趋势,共享大厅和展陈大楼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实现了自然的动静分区,既能保证传统博物馆功能所要求的安全、安静,又能满足当代博物馆多元化服务的需求。


一馆分南北,北侧的共享大厅犹如巨船,坚实厚重,谦逊质朴,具备礼仪活动、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社会教育、影片放映等灵活开放功能;南侧的展陈大楼形似巨帆,高高扬起,造型舒展,以展览陈列、文物收藏、科研办公等功能为主。水街上方,一条晶莹剔透的空中连廊将两座建筑连接起来,在展陈大楼关闭时,共享大厅还可独立对外开放,空间更加灵活自由,便于管理运营。


共享大厅  佰墨建筑摄影 / 摄

展陈大楼  李季 / 摄


空中连廊  李季 / 摄

地下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04
选材塑形,
融入城市森海

历史上曾有“大运河上漂来的北京城”这一说法,反映了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营城智慧;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在建筑形态和材料选择方面也充分借鉴了“顺天时,量地利”的东方智慧,强调建筑与环境的交融。


从整体看,共享大厅北侧与草坡自然衔接,展陈大楼南侧呈绿化退台层层跌落,向森林公园自然过渡;展陈大楼采用国内罕见的梭形柱挑拉结构,打造出“桅杆+风帆”造型的大跨度三维曲面钢结构屋盖;建筑外立面材质以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和通透的玻璃幕墙为主,既融合于环境,又便于观赏,还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首都博物馆的材料语言。


从局部看,一方面,透光、灵动的银白色金属拉伸网与木质舱体突出“船与帆”的寓意;另一方面,建筑外墙斑驳自然的深灰色石材表现“城”的概念,象征因汇聚“运河文化”而兼容并蓄的“北京文化”。展陈大楼最高点局部设有观光夹层,可俯瞰三大文化建筑,并远眺大运河和北京市新的行政办公区。


高耸的梭形柱体现桅杆意象  李季 / 摄

展陈大楼立面细节  佰墨建筑摄影 / 摄

剖面图 

05
表里如一,
细节篆刻历史

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其内部空间设计处处展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榆木质感的暖色纹理与深沉的石材质感相互映衬,辅助以仿铜材料的修饰,传达出博物馆特有的厚重感。


共享大厅首层大堂内,细密木格栅包裹的一榀榀三角形变截面鱼腹式桁架如同一艘艘小船,“船舱”内的灯光如同点点渔火,形成“万舟骈集”的动人景象;“城”的概念,则借由轻微色差的深灰色斑驳石墙传达而出,配合水纹大理石地面,共同体现出“运河上漂来的北京城”主题;尤其局部铜饰面选择云雷纹作为底面暗纹,在增加装饰细节的同时,也与首都博物馆形成时空上的对话。


走进展陈大楼二层的集散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五片饱满的风帆造型屋顶,这是国内已知面积最大的一处双曲面金属拉伸网吊顶。设计团队在真实的空间尺度下反复试验、对比、推敲,精心设定拉伸网的孔洞大小、朝向、分缝方式,实现了宛若船帆织物般的视觉效果。同时,拉伸网与其上方的玻璃采光顶和金属屋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兼具遮阳、透光、排烟、通风等功能的复合屋面构造,实现了视觉效果、文化寓意、使用功能的统一。


共享大厅室内   李季 / 摄

“船”与“城”的对话  佰墨建筑摄影 / 摄

展陈大楼室内   李季 / 摄

06
节能减排,
倡导绿色生态

过去,城市绿心核心地带曾经是污染严重的化工厂,如今却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城市森林,在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引领下,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也特别重视绿色生态技术的应用:


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集中能源站采用燃气锅炉和冷水机组调峰的地源热泵及水蓄冷、蓄热系统,承担了整座建筑不小于60%热负荷配置;展陈大楼屋面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采用与玻璃采光顶相结合的薄膜光电池(碲化镉)发电技术,兼具遮阳功能;建筑外立面采用高性能材料,在部分温湿度敏感部位采用了带暖边隔热条的三银Low-E中空夹胶玻璃;注重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室内81%的使用空间至少达到3%的太阳能系数(DF),主要功能区域的84.1%每小时至少实现2倍的空气更新率……综合测算,博物馆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000吨。


 日照分析  AREP / 绘

07
先进技术,
保障文物安全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是我国北方第一座应用隔震技术的大型博物馆,展陈大楼周边设置了620米长的隔震沟,展陈大楼地下一层下方有1.8万平米的隔震层,是我国已建成的隔震博物馆中隔震区域投影面积最大的。隔震层共设242个隔震支座,包括197个铅芯叠层钢板橡胶支座、39个普通叠层钢板橡胶支座、6个滑板支座,它们将整座展陈大楼托举起来,使其与大地分离,切断了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杜绝地震对馆舍、馆藏文物、精密仪器的破坏。


此外,展厅配置了高精度恒温恒湿空调系统,通过CFD模拟科学分布空调末端,打造世界一流文物展示环境;文物库房配有专用库房门、风淋系统、高精度摄影设备;重点空间采用高压细水雾消防系统,能在不损伤文物的前提下及时扑灭火灾,又兼顾观众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这些先进技术的集成,充分体现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科技实力。

隔震层布置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相关介绍

08
传承与展望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已于2023年12月27日向公众开放,上展文物约6000件,将与首都博物馆一东一西配合诠释好“都”与“城”的关系。首都博物馆以“都”为核心,聚焦北京建都史;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则以“城”为核心,将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大运河文化有机结合,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北京故事。


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法国AREP设计集团
项目地点  北京市通州区
设计时间  2018-2023年
设计阶段  全过程设计
建成时间  2023年
建筑面积  99,700平方米

主创设计  崔愷  Luc NÉOUZE

中国院设计团队
设计主持  崔愷  景泉  李静威
结构设计主持  任庆英
建筑专业  吴南伟  郑旭航  王哲宁  黎靓  单立欣  徐松月
结构专业  刘文珽  杨杰  刘翔  李正
暖通专业  汪春华  姚登科  刘燕军
给排水专业  朱琳  杜江  夏树威
电气专业  常立强  李战赠  肖彦
智能化专业  唐艺  王野  朱敏
总图专业  郑爱龙  齐海娟
经济专业  滕飞  陈欣  周玉婷
室内专业  顾大海  韩文文  王松涛  郭林  张少卿
景观专业  关午军  申韬
BIM设计  郭伟峰  马艳刚
泛光照明设计  黄思平  丁志强
标识设计  
驻场配合  吕奕玮  张益铭

AREP设计团队  
姜兴兴  游驭鲲  孙大亮  David PERERA  Pierre GRENIER  李黎  张畅  王红云  侯砚  林海  沈晨  梁佐浩  武洋

泛光照明设计合作  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标识设计合作  北京视野文化有限公司  
绿建顾问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林波荣教授团队
节能顾问  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  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消防顾问  建研防火科技有限公司
声学顾问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声学实验室
实验室工艺顾问  北京戴纳实验科技有限公司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