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方雨虹新材料装备研发总部基地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阅读:1145 2024-06-25

建筑外景
01

缘起


2017年,我们接到了来自东方雨虹集团的设计任务,要为其设计一座装备研发基地。建成之后这里将对新型防水材料进行研发与实验,并开展结构设计、配方设计、复合层型、施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业主将审美与品味看作“企业文化中看不见的竞争力”,因此还提出,本项目应建设成一个贴合其行业特点与企业文化,并具有创新风格的装备研发型总部基地。

▲ 主入口

▲ 中心庭院

项目所属的路东片区,是城市的新开发片区。作为城市的拓展部分,新区通常不具有历史价值较高的人文性空间脉络。纵使存在当代的历史沿袭,往往也因并非不可替代,在城市的快速扩张中被有意抹除了。项目周边已建成的园区建筑大多仍将焦点集中在“自身”,以“孤岛”的建设方式体现对经济效能的单一追求,所以项目的周边环境中并不存在有价值的城市肌理或空间脉络可以遵循或延续。因而项目的建设也将着重关注“自身”,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健康共生。

▲ 项目区位

项目用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规划条件限定的地上建筑高度是45米,最大可建面积为8.1万平方米,地下则不受限。

庞大的建设规模以及雨虹集团对本项目“新型研发总部”的定位,决定了设计不宜采用常规轻钢体系水平铺开建设单层厂房的方式,而是应当向垂直方向发展,建设高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与轻钢类建筑相比,该类建筑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建设周期长,且因结构体系的限制,空间使用上相对受限,与生产效率的经济适配性相对较弱,所以传统门类的工业建筑较少选用。但该类建筑凭借提供更稳定、更舒适的内部环境的潜能,以及更强的可塑性和使用长久性,与以人为主要“生产资料”的新型工业有着较强的适配性。

▲ 沿街立面

02

总体布局


园区的规划设计没有采用集中式,而是选择了分散式的群组布局,以消解单点式建筑超常的规模尺度。总建设规模被划分为七个形状近似的长方形体量,平行于用地的长边,规整有序地排布。

▲ 城市肌理

▲ 形体生成

▲ 总平面图


▲ 建筑形体

▲ 园区边界

园区的东侧是宽约45米的城市绿化带,建筑以较窄的山墙面贴邻绿化带垂直布置。既将绿化带借为园区内部重要景观的延展,使园区绿化和外部城市绿化连为一体,又加强了园区与东侧城市轴的空间渗透。用地的西侧,建筑也退让出了一片绿化活动空间和东侧的绿化带相呼应。两者共同构成了园区建筑外周的景观环境。

▲  从东侧城市绿化带看园区  董素宏 / 摄

经拆解而得的各建筑之间的空间,是园区与周边环境在城市层面进行空间渗透的廊道,也为各建筑提供了更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为获得更宽的楼间活动场所,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的南北纵深,将场地两侧的建筑紧贴毗邻的道路布局,同时结合首层平面的部分开放性功能,于其内设置了小尺度的绿化单元,用以改善微环境。

▲  小尺度绿化单元  李季 / 摄

园区的中央是由一众建筑环绕而成的中心庭院。这些大小院落在串联起建筑与外侧景观环境的关系、丰富厂区环境氛围的同时,也为厂区职工提供了更健康的休闲活动场所。




▲  园区内部

最终,园区没有以超大体量建筑矗立场地正中、兀自地孤立于环境的方式,表述自身的标志性;也没有“跑马圈地”地占满用地四角,着力打造独属自己的内向性场所;而是在城市基底尺度的构成中融入对人的关注,将园区拆解成建筑的群落。设计既形成了完整的城市街区界面,也实现了群体标志性。与场地环境相融相通的园区建筑,成为了兼顾人体验的城市肌理的“模块化”组成部分。

▲ 首层组合平面图 
03

模块的重构


通过“拆分”总建设规模,并将其表述为城市的“街区”,设计将人们对园区整体的认知拉回至经验尺度,但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在使用上的差异,使得二者在尺度感上仍有不小的区别。如何通过设计阐述工业建筑的特征尺度,使建筑形式结果与城市环境匹配的同时,又保有与人相关的识别感、帮助人建立对建筑的尺度认知,是接下来的设计要实现的。

▲  构架系统 

▲ 模型照片

由于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设,且地下部分有停放机动车的使用需求,所以平面布局时,我们先是用8.4×8.4米的标准柱网体系对场地进行了整体性的“铺设”,然后再根据各栋建筑具体的功能定位和工艺需求,对轴网做出了局部的适应性调整。

▲  园区内部

▲ 剖面图

此外,我们还对层高做了梳理和归纳总结,共分为4种:配套宿舍3.6米,装备厂房4.2米,国家重点实验室5.0米,测试厂房7.8米。以测试厂房7.8米的层高为基准,其余功能楼栋两层的层高相加即可达到近似尺寸。因此我们在建筑的外部建立了一套基于内部使用特性、依托“立面层高”和“平面柱跨”为控制维度的三维构架系统。“构架”所框限出的一个个立面单元,就是建筑体的基准尺度模块。
▲ 尺度控制

“构架”系统与立面模块单元,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种与工业建筑特质相匹配的尺度体系。即便各建筑单体间有高度和形体的差异变化,但横纵的“构架”系统以共同的尺度关系将它们统合了起来,并组建出园区建筑的模块化背景秩序。

▲ 工艺装备厂房(G楼)

各立面单元的建构亦是基于内部的使用需求,提炼简化而成。其经由模块化、标准化的设计建造,与工业建筑工业化建构的逻辑相契合。

为满足当前内部功能使用上的灵活性以及适应未来可能的调整,建筑的外围护界面需具备一定的使用均好性,因而每个立面单元均是由玻璃和铝板两种幕墙系统集合构成。其中,铝板幕墙由标准高度为3500、4200毫米两种尺寸的蜂窝铝板密拼组装。玻璃幕墙的分格方式则较为多样。因为要为室内提供采光和通风,每个单元以提供不少于4000毫米的窗扇宽度作为设计的基准。当需要在单元的中部设置隔墙划分房间时,每个房间仍有不小于2000毫米宽的窗扇获取自然采光和通风。

▲ 模块单元

▲ 立面局部  董素宏 / 摄

▲ 室内空间

单元中玻璃与铝板两种系统的交接方式分为两大类。一是玻璃幕墙自单元的外侧向内凹入。设计以人可进行简单活动的尺寸1150毫米,在幕墙底部设置半室外的小挑台,用作员工日常休憩。后退的界面中,用于采光的玻璃平行于建筑的外边界布置。为向内部提供更多的光照和完整的外部视景,这部分以标准尺寸为2000×2400毫米的大尺度玻璃为主。而日常通风换气用的700毫米宽的门窗扇,则统一设在了界面的短边。因为用地与正南北向有角度偏转,所以即便是园区的北部界面,也会受一定的西晒影响。单元中的这些内凹空间,除增加立面单元的次级层次、丰富建筑的表情之外,也以自遮阳作用调节了内部空间的使用环境。

另一类的玻璃幕墙位于建筑的最外侧,不做后退处理,同时以1000×1000毫米、人能手动轻松开启的尺寸为基础尺度,做了整幅匀质的划分。幅面上大量设置的开启扇,提供了更好的自然通风条件,还与旁侧的大板幅铝板幕墙形成了戏剧性的尺度反差。除了二者间位置上的错动变化外,玻璃幕墙框料的黑色,与铝板的浅灰色形成了色彩上的反差,也勾勒出了光影下玻璃材质的尺度感。

▲ 立面单元

借此,设计再根据不同建筑体的层高、使用位置、设备需求等要素的变化,衍生出了其余的立面单元。此外,我们还依据平面的功能设置和建筑形体上的变化,在建筑沿街、内部庭院的界面中,择取了若干作员工间日常交流或举办活动之用的室外平台,设置成通高的“灰体”空间,作为虚体的单元,对“构架”进行填充。

▲ 立面基本单元

无论是嵌在建筑立面不同标高处的室外阳台、灰空间平台,还是有意细分至开启窗扇尺寸的玻璃幕墙,都与我们在建筑中尝试融入的“人的行为尺度”直接相关联。我们旨在通过重拾对人的关注,细化工业建筑空间的使用层次,提升内部工作环境的舒适度,为员工创造可以更好地感知自然、更为轻松的园区环境,同时以更细分的“人的尺度”反衬工业建筑的尺度,展现工业建筑自身的美学特质。

园区的建筑形象看似丰富多变,但在模块化尺度的设计策略下,通过简约化、精细化的集成体系和设计,得以有效控制和执行。不同的材质结合人的使用行为与内部功能,生成不同的立面单元。立面单元又与纵横交错、经纬分明的“构架”系统不断地聚合构筑,用清晰明朗的“秩序”结构整合不同高度和体量的各建筑单体,建筑单体再以规整式的群组布局构成城市的街区式肌理。

模块化的尺度设计将人、建筑与外部的空间环境更为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并藉此挖掘出了本项目独特的理性美学特质,也妥帖地契合了东方雨虹集团稳重而又灵动,规整而又丰富,简洁而又富于变化的企业形象。

▲ 园区外景

项目地点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
建筑面积  132,180平方米
设计时间  2018年
建成时间  2021年

设计主持  崔愷  关飞  时红
建筑专业  付轶飞  刘亚东  刘涛  郭一鸣
结构专业  彭永宏  杜鹏  贾文颖  孙媛媛
给排水专业  张庆康  朱跃云  高来泉
暖通专业  胡建丽  苏晓峰  董俐言  王彬权  李思达  肖孝徕
电气专业  许士骅  高洁
总图专业  郝雯雯
景观专业  王淼  路璐  刘玢颖  柏婧睿  任威

建筑摄影  李季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